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进步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集群规模小、集聚度不足、低端产业比重偏大等。剖析上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构建地区革新体系等旨在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进步的对策。
关键字: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辽宁。
1、问题的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觉得,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点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通过在肯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很大地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本钱和交换本钱,提升了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从而促进企业、产业和地区竞争优势大幅提升。产业集群因其在增强专业分工、优化要点配置、带动地区经济进步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而被不少国家和区域视为促进产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主导策略,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要紧力量。
作为国内重工业的主要基地,辽宁的产业基础雄厚,过去为国内构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然而,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辽宁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日益突出,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弱化,与东南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区域的差距渐渐拉大。为此,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行东北区域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策略的若干建议》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进步策略。
伴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策略的逐步推进,辽宁各级政府也渐渐加强了对产业集群进步的看重程度,辽宁《“十一五”工业进步规划》明确指出把产业集群作为促进辽宁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开发地区被纳入国家策略,标志着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入了新的进步阶段。在这种背景之下,怎么样采取有效的手段解决集群进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产业集群进步克服老工业基地所特有些结构性和机制性矛盾,达成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率先振兴,对于发挥沿海区域经济增长极有哪些用途、带动辽宁乃至东北的全方位振兴与促进国家地区整体进步策略的达成,具备要紧意义。
2、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近况及主要问题。
辽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较为雄厚,集群进步模式主要以资源驱动型及传统优势型产业(重工业)集群为主,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等范围。然而,因为遭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的影响,产业集群仍进步缓慢。截至现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形成地区性的产业集群角逐优势,区域的产业竞争优势及产业进步方法也有待提高和转型,在核心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集聚、完整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不足。
1.产业集群“聚”而不“群”,集聚度偏低。
现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内的产业集群存在“聚”而不“群”现象。具体地说,集群内的企业只是空间的集聚,虽然集于一地,但没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彼此缺少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因为没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多数企业独立作战,很难形本钱地化的产业优势,产业集聚度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从产业集群进步过程看,辽宁产业集群的集聚度1985年是10.72%,1994年是11.11%,2002年是6.06%,2005年是6.96%,2008年是6.83%。[1]譬如大连的软件产业,其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性不强,缺少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点,配套能力差,产业结构趋同紧急,而且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完善,企业科研能力弱,缺少进步后劲。
2.集群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地区性产业集群角逐优势。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进步虽然也形成了肯定的产业链条,但链条短、产业集群规模小的问题却十分突出。据统计,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规模主要集中在10亿~100亿元区间,占集群总数的63%,平均规模只有30多亿元,有些还不足1亿元,超百亿元集中地区性产业集群尚不足10个。[2]究其缘由,中小型及非公有企业进步滞后和落后的有关配套设施是制约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规模化进步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家都知道,沿海经济带策略的一个要紧目的是围绕重大项目的推行和核心产业的进步,进步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体的配套工业,拉长产业链和商品链,在“五点一线”地带形成产业集群。作为形成产业集群最活跃的成分,中小微型企业及非公有企业不只有益于增加就业、强化角逐,而且更有益于促进产业集群的规模化进步。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中小微型企业及非公有企业虽然有较大进步,但远不及广东、江苏、浙江等南方发达省份,总体进步速度不快、水平偏低,在非常大程度上制约了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的进步。除此之外,有关支持性服务机构和配套企业的进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也起着重点性用途。
然而,长期以来,辽宁主导产业的自己配套生产功能欠缺,海量产业的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信息平台、合理物流、政府服务等系列配套支撑薄弱,均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进步产生负面影响。
3.传统低端产业比重偏大,集群内企业革新不足。
辽宁的集群进步模式以资源型及传统型产业集群为主,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集群内企业常见革新不足。以制造业为例,《辽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制造业产值中,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合计高达77.09%,6市的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均在50%以上,盘锦和锦州两市的比重甚至超越了85%,如表1所示。
nmousewheel="return bb{$UploadDir}" border=0 src="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img/201112/2011120623544391.jpg" width=404 onload=resizepic height=148>
致使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端产业比重偏大的重要原因在于企业的自主革新能力不足,而企业自主革新能力薄弱又是由以下几方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第一,研发投入不足;第二,科技革新人才紧缺,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三,企业科技革新主体地位弱化,科研成就实际转化的比例较低;第四,技术引进效益低下,对海外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革新不足;最后,缺少鼓励和支持自主革新的环境环境。
4.产业集群之间定位重叠,缺少必要的协作。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策略的推行使得沿海地区各产业园区相继开工建设,虽然在短时期内形成了“百花齐放”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百舸争流”态势。在产业进步上,沿海经济带6市产业集群存在着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雷同的现象。有学者依据联合国工业进步组织推荐用的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辽宁沿海6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除盘锦外,其余5市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均具备较强的相似性,其中,大连和营口、大连和丹东、营口和丹东、丹东和锦州之间的相似系数均达0.98以上,而葫芦岛与其余4市之间的相似系数都已接近0.99。[3]沿海6市产业布局所表现出的趋同性,不只加剧了地区间的无序角逐,恶化了城市间的经济关系,也致使新一轮的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妨碍地区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程。以船舶和石化产业为例,现在,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均有造船、修船业的进步基础或相应的进步规划,包含大连、锦州、盘锦、葫芦岛在内的沿海城市也都将石化产业作为我们的主导产业,均建有专门的石化产业园。
对于产业结构趋同是什么原因,从整个地区进步的角度来看,因为受传统工业基础的影响,辽宁各城市产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尽管伴随条件的不断变化,某些产业已经不适合在原有区域继续进步,但产业投放地的转移又一定会增加本钱。而各地在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中的产业定位总是依据原有些产业基础,综合考虑资源和区位等特征后进行规划建设。加之整个沿海经济带进步缺少统筹安排,各园区自行其是,因而致使在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过程中,每个区域的进步定位和产业结构存在雷同现象。这不只会减少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势必会致使恶性角逐,从而妨碍产业集群及地区的协调进步。
3、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进步的政策建议。
1.科学拟定规划,加快促进产业集群进步的有关政策拟定。
省市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对于地区经济进步的重要程度,把进步产业集群作为推进经济增长方法转变的要紧渠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产业政策,依据地区产业集群进步近况,从产业布局和各自优势出发,明确自己产业定位,科学拟定地区产业集群进步规划。同时,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体,它的进步涉及很多方面,如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中小微型企业进步、项目审批、投筹资体制等,因此,政府应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一是研究拟定有关的产业政策,依据主导产业进步方向,鼓励各地进一步规划建设一批重点专业产业园区,鼓励各县(市)特别是乡镇建设一批与重点园区产业合适套、各具特点的专业小区,拟定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政策,加大研发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保障革新者在企业中的利益,促进科研成就向企业转移。二是认真研究土地用方法,灵活运用出让、征用、租用、流转等方法,切实解决用地困难问题。对已有些产业园区要逐步加以整理,打破行政地区界限,搞好分工与协作,统筹生产力布局,不断形成新的产业投资集聚优势。三是推行愈加积极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政策,研究打造集群内公共担保基金或联户担保基金,为企业创造贷款条件,鼓励引导金融部门增加对集群进步的资金支持。四是推行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技改资金及科技三项成本等扶持资金应有意识地向集群倾斜,引导集群的进步。同时加强政府对产业集群商品的采购力度,推进产业集群的进步。五是积极推行人才策略,推行愈加宽松和打折的人才政策,为集群进步广纳各方人才。除此之外,政府应打造完善产业集群的统计监测体系,加大调查研究,剖析当地产业集群近况,知道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微型企业为补充,带动产业集聚。
针对现在辽宁沿海经济带集群内企业“聚”而不“群”、产业集聚度不足的问题,政府应着力培育或吸引那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用途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真的达成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同时,不可以忽略中小微型企业在园区进步和产业集聚中的要紧用途,积极疏通引导其进入园区。对现有些依托大企业的中小产业集群,应该注意大中小微型企业的差异进步,尽力防止大企业与中小微型企业的直接角逐,并解决或预防出现商品假冒伪劣、价格倾轧等现象,降低集群的内耗。除此之外,重视和鼓励那些为主导核心产业配套的具备自主常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行业企业进步。譬如,辽宁政府可以鼓励先进船舶机电制造业的进步,现在国内造船的国产机电设施的配套率平均在40%左右,而日、韩都在85%以上。辽宁船用设施配套能力远落后于船舶制造能力的近况,很大地制约了辽宁造船产业的进步。可以说,现在制约辽宁沿海经济带不少产业将来进步的最大瓶颈就是配套行业水平较低。
3.依托工业园区进步产业集群,加大集群间的分工与合作。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此,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应依托工业园区进步产业集群,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不同重点区域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培育建设一批进步思路明确、产业分工合理、示范带动用途突出的重点园区及产业集群。进步中应该注意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根据专业化、特点化的方针建设产业园,在工业园区中推行差异进步的策略,防止各园区的重复建设问题。加大园区内企业的分工、协作与协调,防止园区内企业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局面。政府和中介机构应充分发挥协调、牵引的功能,促进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加快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第二,加大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与腹地及国内其他区域产业集群的分工与协调,使产业群之间的角逐与合作在更高层次展开。第三,采取各种方法推进产业群与海外产业群的交流与合作,在学习它们一流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推进地区产业集群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不断朝着全球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为此,建议辽宁政府从宏观上重新审视沿海经济带各地区的功能定位及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打破地区壁垒,从整体上对重点地区产业进步进行统筹规划。各区域的进步规划要坚决根据《辽宁沿海经济带进步规划》进行规范,做到错位进步,防止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和恶性角逐,坚决遏制过剩产能的盲目扩张。除此之外,需以进步节能经济、循环经济为导向,建设生态型产业集群,达成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进步。
4.构建地区产业革新体系,增强集群自主革新能力。
作为科技革新在地区层次上的体现,地区革新能力表现为革新要点在肯定地区内聚集、整理与持续革新的基本能力,它是支持区域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性条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组织形式,地方性产业集群与地区革新体系十分接近,产业成长与革新相互促进,革新与经济增长相互协调,正在成为很多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典型表征。针对现在辽宁沿海经济带集群低端产业比重偏大、附加值较低的近况,当务之急是构建与进步地区产业革新体系,通过地区内技术基础条件改变,搭建产业共享技术服务平台,满足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升级与中小微型企业的技术服务需要。可以鼓励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革新体系,使用政府出资组建、企业牵头与政府资助、行业协会组建、依托龙头企业组建等多种模式,支持一批与集群共性技术、重点技术需要相适应的技术集成度高、产业支撑力强的项目,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促进常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形成各具特点的集群革新合作机制,如图1所示[4]。
nmousewheel="return bb{$UploadDir}" border=0 src="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img/201112/2011120623555430.jpg" width=249 onload=resizepic height=134>
图1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
除此之外,还应从多方面着手设法增强企业的自主革新能力,以使企业和集群可以进入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促进革新的市场经济体系;二是加强财政科研投入力度,构建多样化、多途径的科技投入体系,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革新投入力度,打造研发中心;三是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为自主革新提供智商保障;四是改变技术引进的单一模式,加大对引进技术的再革新;五是打造鼓励自主革新的环境与环境。
5.健全基础平台,为产业集群进步创造好环境。
政府应加大有益于产业集群健康进步的各种公共商品或准公共商品的供给。健全公共服务平台,改变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水平;搭建产业集群筹资平台,加大产业集群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支持建设产业集群信息交流平台,采集交流国内外的商品、市场、技术信息;支持建设专业市场平台,推进买卖方法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达成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一同进步;培育技术交易网站,支持集群进步所需的专利技术买卖,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刘洪玉。辽宁产业集群现象剖析及进步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3):363.
[2]宫秀芬。辽宁产业集群进步的制约原因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9(9):36-38.
[3]冯艳芳。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产业布局的考虑[J].经济问题,2009(12):126-128.
[4]CHUNG S. Builpng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rough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Technovation, 2002(22):
485-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