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71-02
近年来,经过示范性建设、骨干院校建设等项目的推进,国内高职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层面,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种类愈加遭到社会认同,高职教育也由量的扩张转向内涵提高,在海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个要紧的着力点。然而,因为历史短、积淀少,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与争议,需要大家从多维的视角审视和深思,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建设的追求等根本性的问题。
1、内涵维度:“高”与“职”
内涵维度是文化建设的最重要问题,只有在对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靠谱的根基和起点。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二字界定了高职教育的层次,从而确定了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方。高职院校的“高等性”一是指高职生要比中专生和中职生有更高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也就是综合素质要比中专生和中职生高;二是要比中专中职具备更高的技术素质,也就是具备更扎实的技术基础,学会更先进、困难程度更高、更系统的技术,能承担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在技术上有更好的进步前景,拥有更强的职业迁移能力。因此,处于传统大学和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应兼具大学教育的“高素质”和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两大特征。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界定了此种教育的类别,从而明确了其在教育体系中的特质。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定向,高职院校强调的是职业定向。职业是社会分工进步到肯定阶段的产物,在现代社会,职业愈加是技术的,可以说,技术创造了人的生活方法,职业承载着人的生活方法。职业教育就是在普通(义务)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为适应社会生产分工,满足大家及其社会的职业需要,而对受教育者进行的职业常识、能力、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以职业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的技能型人才。
从内涵视角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类型型,其文化势必来源于大学文化,以满足其自己的内在规定。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积极借鉴传统大学精神中的高尚追求和文化品位,从而提高自己文化建设层次,防止低俗,加大凝聚,在较高层次上形成自己独有些精神魔力。同时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短暂且为满足社会分工“应运而生”的职业教育,其文化构造又要兼容其教育的职业性,要从高职教育自己的特征出发充实和健全大学精神。
因此,“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理应进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视线中,成为高职文化建设的两个要紧坐标。当然,无论是大学文化还是企业文化,都不可以简单沿袭或套用,而应达成二者的扬弃与融合,既要以大学文化为魂又要用企业文化充实和健全大学精神,既要以企业文化为本,也要用大学精神引导和校正企业文化。
总之,从这一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就是由大学文化出发,不断尊重和吸纳企业文化,最后找到针对两者的“黄金分割”的过程,校企融合是高职文化建设的本质特点。
2、时间维度:传统与现代
文化具备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决定了文化特有些呈现方法,对高职文化的时间维度的考量,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自觉感到文化历史渊源,自觉在当下所处的年代趋势中定位自己,从而使我们的文化建设呈现特有些历史意境和年代气息。
每一种教育模式都要与本国的文化相适应。中国手工业文化拥有5 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与“致用”精神,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承方法,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等使国内的工艺生产长期在世界上维持领先地位。虽然中国“塑身为本”的伦理两性教育长期压制技术精神,使得国内传统手工业一直未能获得飞跃性进步。但,传统文化的这类精神仍然与现代职业精神具备相通之处,对当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常识的重要程度和科技的影响力日益凸显。20世纪80年代,伴随工业生产进入以计算机、数控、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进步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为满足国内现代工业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运而生。应现实而生的高职院校其文化建设势必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势必要汲取现代社会的工业文化、技术文化与职业文化精神,结合生产需要、社会需要、市场趋势、行业动态、企业进步的需要,将这类文化因子渗透其中,从而使我们的文化建设具备鲜明的年代特点和革新特点。
从时间维度看,国内当代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要发扬一流的年代文化,将工业文明的年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职业精神有机结合,在二者的融合与扬弃中革新高职特点文化体系。因此,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才能使国内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知渊源、立当下、向将来,扎稳根基,茁壮成长。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释放强大的内生动力,推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3、空间维度:当地与世界
文化一定植根于肯定的文化土壤,成长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之中,因此,空间维度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维度。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是后工业化的国家,横向比较中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因此,中国的高职教育在进步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很多借鉴海外一流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其次又要建设有中国特点的高职教育。从这一角度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势必要以开放合作的姿态面对其所处的文化空间。 在海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教育体系,已有近百年的进步历史,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已有较成熟的经验,譬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短期大学等等,势必能为当代中国高职教育提供经验借鉴,为今天中国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因子。而经验借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不是能“中国化”和“当地化”。
在国内,高职院校大多脱胎于行业、企业举办的中专或职工大学,高职教育从诞生起就带有先天的行业、企业、地方特点,而且目前仍有一批高职院校归是行业、企业主管或主办,而更多的高职院校归地方主管、主办,服务地方经济进步、满足行业进步需要是高职教育一个要紧的宗旨。关于这一点,从高职院校的校名上就能看出来。因此,现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要包括地域文化的元素,“地区性、行业性、校本性”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点定位。
从空间维度看,在中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大家要借鉴海外经验为我所用,使国内高职教育飞速发展,跟上年代的脚步。其次,还要吸收地区文化、行业文化精髓,充分挖掘、凝练、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使国内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也只有坚持世界视线、中国特点、地域特点、校本标志有机统一的原则,才能克服“千校一面”的现象和“水土不服”的问题,达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洋为中用、自成一家的目的,这也是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风韵,达成高职院校特点进步的势必需要。
4、价值维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具备自觉特点的文化建设,还要有了解明确的价值诉求,文化的价值诉求承载着文化建设的方向、使命和目的,是文化建设的内核。
价值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哲学范畴。自古以来,主体与客体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大家考虑价值的起点,在做具体价值判断时也总是从两个角度出发:即主体角度(价值理性),客体角度(工具理性)。而对教育的价值的探讨一般有两种看法: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觉得,教育第一要满足社会需要,要依据社会的进步和需要来规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人才规格,个人的进步需要服从社会需要;个人本位论是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觉得教育就要围绕个人的需要和兴趣来进行运作,教育价值应主要依据个人自己健全和进步的需要来拟定教育目的。而今,大家愈加科学和辩证的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常见觉得人的个体进步与社会进步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和方法。
日常,在高职文化建设中一直随着着价值维度的审思与批判,招致批判的根本缘由是高职文化建设中价值理性的缺失,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偏重“工具人”的培养,背离了教育的本质。的确,高职教育自己的“职业导向属性”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使其文化建设易受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侵蚀。不少高职院校迫于存活重压,愈加重视对学生的技能练习,而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事实上,人不只要谋生还要生活,职业不只为社会服务也要满足个生活活,教育并不是只不过服务社会的工具,更要以服务于人的自己进步为终极目的。只有职业技能练习而无人文关怀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单向度的机器人”,而只有文化修养而没技能的人将缺少赖以存活的能力,是不完全的、很难立足于社会的人。教育的本质在于交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使其相互渗透,促进个体成长的完全性,同时,也维持社会的有机完整。
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该在自己特征的基础上扬弃工具理性,以工具理性(技术)为基础,以价值理性(人文)为旨归。在人才培养上,强化价值理性在工具理性中的渗透,以技载道、以道驭术,来达到工具常识、技术技能与人文底蕴的平衡。在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社会责任和文化品位,达成技术技能、革新精神与完善人格的和谐融合,从而承担起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责任。
综上,高职教育自己的独特质使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呈现一种多元融合的文化生态。内涵维度确定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什么”的问题,时间维度回答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从何而来”的问题,空间维度定位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在哪儿”的问题,价值维度回答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应该如何”的问题。这四个维度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提供了立体坐标,需要大家从各种角度比较、辨别、深思、校正,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文化定位与文化诉求,才能克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切实推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